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烧伤学术界惟一的全国性权威刊物,由国内外烧伤外科及相关学科著名专家组成编委会。烧伤的重要问题,通常也是内外科的基本问题。杂志力求充分展示本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注重实用性,讲究可读性。全方位展示本专业的研究进展、临床治疗和护理经验,将整形与康复理念贯穿于烧伤救治全过程,将独到的修复技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难治性创面。杂志目前已被《Medline》等10多个国际主要数据库收录,具有较大影响。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首页>中华烧伤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烧伤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9-2587
- 国内刊号:50-1120/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三等奖期刊收录: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医学文摘,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哥白尼索引(波兰)
心力扶持对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延迟复苏的影响
肖荣;黄跃生;林国安;袁仕安;胡东升
关键词:烧伤, 休克, 补液疗法, 延迟复苏, 心肌损害, 去乙酰毛花苷, 乌司他丁
摘要:目的 探讨心力扶持对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延迟复苏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五九医院(以下称笔者单位)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入院时伴有休克的62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液体复苏过程中是否应用去乙酰毛花苷和乌司他丁分为心力扶持组(35例)和对照组(27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以第三军医大学补液公式为基础行常规液体复苏至伤后48 h.心力扶持组患者另将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以首次剂量0.4~0.6 mg加入20 mL的100 g/L葡萄糖注射液中缓慢静脉推注,每6~8小时补充0.2~0.4 mg,每日总量不超过1.6 mg;将注射用乌司他丁1×105U加入到100 mL的50 g/L葡萄糖注射液中缓慢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2组患者其他治疗方法均按笔者单位常规方案执行.统计2组患者如下指标.(1)伤后48 h内的每小时尿量和伤后48 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剩余碱、血细胞比容(HCT)和血白蛋白.(2)伤后第1、2个24 h电解质、胶体输入量以及伤后48 h内总补液量.(3)伤后48 h的肌酸激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总胆汁酸(TBA)、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β2微球蛋白(β2-MG)、尿素氮、肌酐.(4)患者心力衰竭、肺水肿、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肾功能衰竭、脓毒症及死亡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earsonx 2检验、连续校正x2检验. 结果 (1)2组患者伤后48 h内的尿量和伤后48 h的心率、MAP、CVP、HCT、血白蛋白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150、0.488、0.805、0.562、1.742、0.696,P>0.05);心力扶持组患者血乳酸和剩余碱水平分别为(4.2±2.2)、(-4.3±2.0)mmol/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9±1.7)、(-6.0±3.1)mmol/L(t=3.249、2.480,P<0.05或P<0.01).(2)2组患者仅伤后第1个24 h胶体输入量无明显差异(t=0.642,P>0.05),心力扶持组患者伤后第1个24 h电解质输入量、第2个24 h电解质和胶体输入量以及伤后48 h内总补液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t=2.703、4.223、3.437、2.515,P<0.05或P<0.01).(3)心力扶持组患者伤后48 h CK、CK-MB、LDH、TBA、ALT、AST、β2-MG、尿素氮、肌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3.066、3.963、3.225、2.943、2.431、3.084、4.052、2.915、3.353,P<0.05或P<0.01).(4)心力扶持组患者的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x2=5.514、6.984、4.798,P<0.05或P<0.01),2组患者心力衰竭、肺水肿、肾功能衰竭及脓毒症等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314(脓毒症),P>0.05].结论 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延迟复苏的同时采取强心和保护心肌措施,有助于改善细胞组织缺氧代谢、减少补液量、减轻脏器缺血缺氧性损害,为降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奠定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