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烧伤学术界惟一的全国性权威刊物,由国内外烧伤外科及相关学科著名专家组成编委会。烧伤的重要问题,通常也是内外科的基本问题。杂志力求充分展示本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注重实用性,讲究可读性。全方位展示本专业的研究进展、临床治疗和护理经验,将整形与康复理念贯穿于烧伤救治全过程,将独到的修复技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难治性创面。杂志目前已被《Medline》等10多个国际主要数据库收录,具有较大影响。
抗生素不是“消炎神药”——走出误区,才能守护最后一条防线
时间:2025-08-28 17:32:44
一、一个真实场景
“医生,我喉咙痛,给我开点头孢吧!”在社区门诊,这样的请求每天出现数十次。家长认为“消炎药”好得快,老人觉得“输液”才保险,年轻人把阿莫西林当“万能药”。结果,我国 2024 年抗生素人均用量仍是欧美国家的 2.8 倍,而细菌耐药率每年以 6% 的速度攀升。
二、概念澄清:抗生素 ≠ 消炎药
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而红肿、发热、疼痛等“炎症”可由病毒、真菌、过敏或外伤引起。把抗生素当“消炎神药”,等于用灭火器浇油锅——看似灭火,实则助燃。
三、三大误区正在啃噬疗效
1. 求快心理:一感冒就吃头孢。90% 感冒为病毒性,抗生素不仅无效,还会误杀肠道益生菌,导致腹泻、耐药。
2. 自选剂量:症状稍缓解就停药,残余细菌趁机进化;或擅自加大剂量,引发肝肾损伤。
3. 网络购药:社交平台上“代购印度神药”,无处方、无检验,把治疗窗口变成耐药培养皿。
四、耐药阴影已经照进现实
-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耐药率已达 46%,意味着近半数严重感染面临“无药可用”。
- 新生儿败血症因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死亡率由 5% 升至 18%。
- 世界银行估计,到 2050 年,耐药菌每年可导致全球 1 万亿美元额外医疗支出。
五、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
1. 先检测:血常规、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培养药敏,一句话——“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2. 足剂量、足疗程:遵医嘱 7 天就吃 7 天,不把“剩药”留给下次“自诊”。
3. 不共享:儿童按体重精确计算,老人需调肾功,“我的处方”不能套在家人身上。
4. 记录过敏史:青霉素皮试阴性也可能迟发皮疹,用药后 72 小时内出现不适立即就医。
六、家庭小药箱的“三不要”
- 不要囤抗生素:过期失效,还易误服。
- 不要混用退热镇痛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与抗生素无协同作用,反而掩盖病情。
- 不要迷信“进口一定好”:国产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同类药,疗效与进口一致,价格仅为 1/3。
七、可替代的非药物策略
- 病毒性咽炎:温盐水漱口、蜂蜜姜茶、对乙酰氨基酚退热。
- 轻度皮肤感染:生理盐水冲洗+碘伏消毒,多数可在 3–5 天自愈。
- 预防术后感染:术前 30 分钟一次性预防用药即可,无需术后连输 3 天“保险液”。
八、政策与科技合力
- 2025 年 7 月起,北京、上海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停止门诊输液抗生素,除非微生物证据支持。
- 快速分子检测盒 15 分钟可判断细菌或病毒感染,已在 300 家社区医院试点。
- 国家医保局将“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纳入医院绩效扣分,直接挂钩年终奖金。
九、给公众的六句话
1. 发热不一定是细菌感染,别急着吃消炎药。
2. 抗生素是处方药,网上“一键下单”等于赌命。
3. 吃药前问医生三句话:“必须要用吗?用什么?用多久?”
4. 养成洗手、戴口罩、接种疫苗的习惯,比任何抗生素都有效。
5. 把每一次合理用药,视为对未来生命的储蓄。
6. 今天省下一粒不必要的抗生素,明天就可能救回一条生命。
十、结语
抗生素不是“消炎神药”,而是人类对抗细菌的最后底牌。每一次滥用,都在为耐药菌打开一扇门;每一次合理使用,都在为全人类加固一道墙。走出误区,从今天开始,让这张底牌真正用在刀刃上。